山东简称“鲁”,为什么会称作“鲁”呢?山东人应该看看

山东简称“鲁”,为什么会称作“鲁”呢?山东人应该看看

《说文》:“嘉,美也。”《说文》:“甘,美也。”“美,甘也。”徐铉等曰:“羊大则美。”李孝定《甲骨文字集释》:“疑象人饰羊首之形。”地位越高,所戴之羊形头饰也越高大,在先民观念中也越好看

(在电影《上帝也疯狂》中,那个非洲小男孩遇到鬣狗,在头上顶块树皮鬣狗就不敢攻击了,因为鬣狗本能认为个头越高的动物越强大),故“美”本身就有“大”的含义。“鲁”由“美”间接引申出“大”义。“厚”有“重”“大”“多”之义。《战国策·秦策》:“非能厚胜之也。”高诱注:“厚,犹大也。”《汉书·食货志下》:“民若匮,王用将有所乏;乏将厚取于民。”颜师古注:“厚,犹多也,重也。”黄县话至今仍这么用,头多发称“头发厚”,草多称“草厚”。“多”指重,与“轻”相对。《老子》第四十四章:“名与身孰亲?身与货孰多?”朱谦之校释引奚侗曰:“《说文》:‘多,重。’谊为重叠之重,引伸可训为轻重之重。”“多”又有“大”义。《吕氏春秋·知度》:“为人主而数穷于其下,将何以君人乎?穷而不知其穷,其患又将反以自多。”高诱注:“多,大。”故“鲁”又辗转引申出“厚”“多”等义,其本义则消弥在历史的长河中了。

“鲁”之甲骨文从鱼从口,会鱼味嘉美之意,至金文则于口中又加点为“甘”,味道更为醇厚。滋味醇厚则易造成味觉迟钝,人质实淳厚就不免有些呆板,反应有些迟钝,二者内在的感觉是相通的,故“鲁”引申为鲁钝、鲁笨,即《说文》所说的“钝词也”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柴也愚,参也鲁,师也辟,由也喭。”有人认为曾参位列七十二贤,后世称为“曾子”,不会是愚鲁之辈,此处“鲁”当作“敦厚”讲。这样讲的人本身就很愚鲁。此章是孔子指出几个弟子的不足之处,人无完人,谁能没点儿缺点?苏轼《洗儿戏作》:“惟愿孩儿愚且鲁,无灾无难到公卿。”即是化用此章之意。由“迟钝”又引申出“莽撞”“粗野”义,如鲁莽、粗鲁。有人认为“鲁”有“大”义,而“大”又与“粗”同义,于是“鲁”又引申出“粗鲁”之义。实际上二者并不矛盾,迟钝的人属于低敏感度的人,神经大条,感知粗糙,缺乏边界感,所以会给人这样的感觉。

山东简称“鲁”,源自周代鲁国。鲁国何以名鲁?《释名·释州国》:“鲁,鲁钝也,国多山水,民性朴鲁也。”这是最早的“地域黑”?刘熙的《释名》是用声训之法来探求事物名源,有些训释不免有臆测之嫌。因为鲁国民性朴鲁,所以国名称之为“鲁”,这样的说法只可姑妄听之。《史记·鲁周公世家》:“周公旦者,周武王弟也。”裴骃集解:“谯周曰:‘以太王所居周地为其采邑,故谓周公。”司马贞索隐:“周,地名,在岐山之阳,本太王所居,后以为周公之采邑,故曰周公。”“采邑“又称“采地”,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(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)。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,故亦称“食邑”。《礼记•礼运》:“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。”孔颖达疏:“大夫以采地之禄养其子孙,故云以处其子孙。”采邑制度最初仅实行于西周王畿之内,即是说,只有在周王朝任职的公卿大夫和王室懿亲才能在王畿之内获得采邑。采邑既是官吏的傣禄形式,也是官吏的等级标志。采邑制与分封制不同,采邑虽然有简单的管理机构和少量军队,但独立性不强;诸侯国在畿外,是独立的国家政权,有比较强大的军队,主要职责是拱卫王室,即“封建亲戚,以蕃屏周”(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)。

《诗经•鲁颂·閟(bì)宫》:“王曰叔父(周公旦),建尔元子(嫡子伯禽),俾侯于鲁。大启尔宇,为周室辅。乃命鲁公,俾侯于东。”周公的采邑在之前获得,周灭商后,分封诸侯,周公封于鲁,因要辅佐成王,未就国,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。这个“鲁”在哪里呢?在今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,历史上又称“鲁阳县”,因其地在鲁山之南而得名。

孙诒让《墨子间诂》卷一一《耕柱》:“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:‘大国之攻小国,譬犹童子之为马也。……’毕(沅)云:‘《文选》注云“贾逵《国语》注曰:鱼阳文子,楚平王之孙,司马子期之子,鲁阳公”,即此人。其地在鲁山之阳。’”杨守敬、熊会贞《水经注疏》:“会贞按:《元和志》,鲁山在鲁山县东北十里。在今县东北十八里,山高耸,迥出群峰,为一邑巨镇,又曰露山。”“鲁”有“大”义,“鲁山”即高山、大山,鲁地因山而得名。

周成王时,周公筑成周城(今洛阳)“宅兹中国”,迁殷民居此,设“成周八师”以监视殷民,镇压东方叛乱。至此西周形成宗周(镐京)、成周双中心模式,战略为向西巩固,向东发展。鲁地在成周之东,正可为之藩屏。

周公东征践奄之后,成王二次分封,“乃命鲁公,俾侯于东”,又将伯禽封到鲁国之东的践奄旧地,即今曲阜一带,国名仍为“鲁”。

当时东夷是西周最大的敌人,周公为成王叔父,齐国姜尚为周之重臣,齐鲁两国是西周最重要的封国,都封在山东,可见西周对东方的重视,也可见东夷之强大,反抗之激烈。《史记·鲁周公世家》:“鲁公伯禽卒,子考公酋立。考公四年卒,立弟熙,是谓炀公。炀公筑茅阙门。”裴骃集解:“徐广曰:‘一作“第”,又作“夷”。《世本》曰“炀公徙鲁”,宋忠曰“今鲁国”。’”曲阜作为鲁国都城,是鲁炀公时候的事。《诗经•鲁颂·閟宫》:“居常与许,复周公之宇。”鲁僖公时,国势复兴,夺取常与许,“常”具体指哪现在也没搞清楚,但“许”在河南许昌附近,这两个地方为周公始封之地,故曰“复周公之宇”。以曲阜为都的鲁国后称为“东鲁”(河南的鲁地则为“西鲁”),李白就写有《寄东鲁二稚子》《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》等以“东鲁”为题的诗,其代表作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一作《别东鲁诸公》。

“橹”指大盾。《说文·木部》:“橹,大盾也。从木,鲁声。”《左传·襄公十年》:“狄虒(sī,虎之有角者)弥建大车之轮,而蒙之以甲,以为橹。”杜预注:“橹,大楯。”“橹”为形声兼会意字,“鲁”为声符,亦兼意符,取其“大”义。“船桨”与“盾”有相似之处,故“橹”后来引申为“船桨”义。《正字通·木部》:“桨,行舟具,长大曰橹,短小曰桨。”“橹”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。

“鲁”有“多”义,物多则满,故四川话里“鲁”有满的意思。周旋《花哥》:“满婶却嘴一撅:‘你兄他吃过饭吗?’‘怎么?’‘餐餐四鲁碗!’”“噜”指话语。《玉篇·口部》:“噜,语也。”“噜”从鲁取义,有多语之意。“噜囌”指言语絮叨。《景德传灯录·大梵圆和尚》:“问:‘水陆不涉者,师还接否?’师曰:‘苏噜苏噜。’”“苏噜”即“噜囌”。1932年《南皮县志》:“噜囌,言语太多之意也。”光绪三十年《常昭合志》:“言语之烦者曰噜囌。”今写作“噜苏”,我怀疑“啰唆”是其音讹后造的词。后“噜苏”词义泛化,也可形容其他东西多的样子。

物体表面有许多小疙瘩,很不光滑的样子,黄县话称作“疙瘩噜苏”,比如:疥巴儿身上疙瘩噜苏嘞,怪麻人儿嘞。

“嘟噜”用于连成一簇的东西,如一嘟噜葡萄。

“一嘟噜一串儿”指很多,比如:这棵葡萄结嘞一嘟噜一串嘞。也作“噜儿噜儿”,比如:这棵树上嘞梨长嘞噜儿噜儿嘞。“嘟噜”也指向下垂着,耷拉,比如:她成天嘟噜儿个脸;你什能把裤儿提提,㗗老儿嘟噜儿;她嘞肠儿膜坏喽,肚儿往下嘟噜儿,走儿坐儿得用块布兜儿。口小腹大而圆的瓶子叫“嘟噜瓶儿”。小孩子胖的两腮耷拉着,叫“长出噜答腮儿喽”。“蔫蔫嘟噜”形容长得不旺相,比如:这葡萄怎么蔫蔫嘟噜嘞。“打嘟噜儿”指连续颤动舌或小舌发出声音。

“呜呜噜噜”形容言语不清楚,比如:他嘴里呜呜噜噜嘞,也不知说儿些什么。“咕噜”即咕哝,比如:他嘴里咕噜儿两句。也用来形容水流动或东西滚动的声音,比如:他端起水杯咕噜一口就喝完了;他咕噜一声咽下一口口水;肚儿饿嘞直咕噜;石头咕噜咕噜滚下去喽。“叽里咕噜”形容听不清楚或听不懂的说话声,比如:他们俩叽里咕噜嘞说儿半天。也形容物体滚动的声音,比如:石头叽里咕噜滚下山去喽。“叽娄咕噜”形容因饥饿而腹鸣,比如:肚儿饿嘞叽娄咕噜嘞。“噗噜噜”形容泪珠等一个劲儿地往下掉,比如:一阵心酸,眼泪噗噜噜地往下掉。“嘀里嘟噜”形容说话很快,使人听不清楚,比如:她嘀里嘟噜嘞说儿些什么,我一句没听清。“滴里嘟噜”形容大大小小的一串东西显得很累赘,不利落,比如:他腰带上滴里嘟噜挂儿一串钥匙;他手上提溜儿一堆东西,滴里嘟噜嘞。

“呼噜”形容打鼾或吸食流质食物等发出的声音,比如:他气管炎犯喽,嗓子里呼噜呼噜响。也指睡着时由于呼吸受阻而发出的粗重的呼吸声,鼾声,如打呼噜。“稀娄呼噜”形容蜂拥进出的样子,比如:会议一结束,大家稀娄呼噜嘞都走喽。也形容很快吞食食物,比如:一大碗面条他稀娄呼噜吃出来喽。有首童谣说的是不孝之子,“山鸦鹊,尾巴长,说儿媳妇忘儿娘。关儿门,堵儿窗,稀娄呼噜喝面汤”。“噼娄噗噜”形容杂乱,比如:你看你把家里弄嘞噼娄噗噜嘞。

“秃噜”指松散开,比如:毛衣袖口都秃噜喽。又指拖,坠下来,滑下来,比如:裤儿秃噜地儿喽;他从坡上秃噜下来;你把梯儿跐住,㗗秃噜喽。又引申为上学时不用心学习,混日子,比如:他在小学二年级三年级蹲儿好几级,后来眼看岁数大喽,最后两年就让他跟儿秃噜下来喽。又指脱口失言,比如:㗗说秃噜嘴儿;㗗随儿嘴儿秃噜。又指过头,比如:钱要算计儿花,㗗花秃噜喽。由松散又引申指毛或羽毛脱落,比如:秃噜猪头;把鸡秃噜秃噜;水太热喽,都快烫秃噜儿皮喽。谑称洗澡洗头,比如:你快去好好秃噜秃噜;都什么时候喽,你还有工夫去秃噜你嘞狗头。由煺毛、去毛又引申喻指对付,比如:他难吐噜点儿呢。“秃噜翻张”就是没皮儿带毛嘞,形容说话办事拖泥带水,缠夹不清,比如:这人干什么都干嘞秃噜翻张嘞。“提拉秃噜”形容接连不断,也有比较快速之意,比如:一碗面条提拉秃噜吃完喽;这件毛衣提拉秃噜得喽完了。

“肥得噜”指肥或肥大的样子,比如:肚儿肥得噜嘞;这条裤儿肥得噜嘞。我们说的“婴儿肥”,一般就是指脸蛋肥得噜嘞,像孙颖莎,让人看了想去捏一下。“粉得噜”指红里透白的样子,比如:小脸儿粉得噜嘞。

在有的方言中,“胡噜”指抚摩,比如:他的头碰疼了,你给他胡噜胡噜。也指用拂拭的动作把东西除去或归拢在一起,比如:把瓜子皮儿胡噜到撮儿里;把棋子都胡噜到一堆儿。也指应付、办理,比如:事太多,一个人还真胡噜不过来。黄县话里则用“扑噜”,比如:快把头扑噜扑噜;把长儿果儿皮都扑噜地下;乜件事我都替你扑噜干净喽。

“撸”是较晚出的字,读音不是太稳定(在黄县话里,表达同一义项的“撸”有时读音不同),使用范围也较狭窄,主要集中在北方方言区。金韩道昭《改并四声篇海》:“郞古切,音鲁,动也。”读作lǔ。但在一些方言中,“撸”读作lū,义同“捋(luō)”,我怀疑“撸”是“捋”的读音讹变后造的字。“捋”指用手握住条状物的一端滑动,如捋马蛛儿菜。“捋虎须”即捋老虎的胡须,比喻触犯有权势的人或做冒险的事。“捋”最早是用于采集的。《诗经•周南•苤苢》:“采采苤苢,薄言捋之。”要以指历取,所采集的东西必定是多的,后以“撸”为通行体,取“鲁”之“多”义。又引申指用手握住条状物的一端滑动,如撸(lū)起袖子。《红楼梦》第八十三回:“紫鹃又把镯子连袖子轻轻的撸(lū)起,不叫压住了脉息。”这一义项黄县话读作lǔ,如撸榆钱儿、撸槐花。“撸巴”即捋,比如:把树叶儿撸巴撸巴就行啦。“伸腿儿撸胳膊儿”是跃跃欲试想打仗的样子,比如:你看你伸腿儿撸胳膊儿嘞,还想动手是怎么滴?嫌人看错了,会说“把眼珠儿撸出来”(意为睁开眼仔细看)。“撸苏”指手来回捋动,比如:你㗗老儿撸苏你嘞小辫儿啦。过当午节的时候,有小孩的人家会用五彩丝线编成绳,系在孩子的手脖子上,这称为“撸苏儿”,制作撸苏儿,黄县话称为“割撸苏儿”。“一把一撸苏”指赌钱时一把一清。也可用于办事,比如:他给人办事,都是一把一撸苏。“撸起袄袖儿来”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。“一撸到底”指撤职罢官,变成平民百姓。戏弄小孩子,或是打牌输了作为惩罚,要用手掌从头顶撸到脖儿后,这叫“撸撸儿”。我们那儿叫“撸儿个灌肠”,因为这个动作跟灌肠时边灌边撸的动作有点像,伤害性不大,侮辱性极强。

“撸”又指将一块布大针脚地缝在另一个东西上,如撸被头、撸袄袖、撸袄领,是在被头、袖口、袄领等上面再附上一层布,以防止这些地方磨破,或者便于脏了以后洗涤。

同样是“捋”这一义项,黄县话里“撸”有时又读作lū,“撸兹”同“撸苏”意思差不多,比如:你让他自己撸兹儿吃吧;你看你撸兹嘞满手是油。男人自慰叫“撸管儿”,网上戏言“小撸怡情,大撸伤身,强撸灰飞烟灭”指的就是这个。

“撸管炮”指榴弹炮,因为装了弹性炮架和反后坐装置,射击时全炮不后坐,炮管相对于炮架后坐,看起来炮管来回伸缩,像撸动一样。

“撸管枪”又叫“撸儿”,是指那种用手向后轻拉一下套筒以便使枪弹上膛的半自动手枪。射击时在后坐力的作用下套筒被推向后,完成子弹抛壳,撞针或击锤待发;在复进簧的作用下套筒向前复位时装入下一发子弹到枪膛。又叫“小撸儿”,因为跟弹匣与握把分开的驳壳枪(旧称“盒子炮”)等战斗手枪不同,“撸儿”主要为防身自卫设计,弹匣装在握把内,故枪身较小,方便携带,所以也成为高级军官与商人的身份象征。“撸角儿”是瓦匠做墙角的工具。“撸牌”指玩推牌九等牌戏时,将牌上下撸动错开看牌。“撸铁”是对健身运动的戏称。“撸猫”指用手抚摸、揉弄猫咪的行为。“撸串儿”指的是吃烤串儿,因为吃时咬着肉串儿从签子上“撸”下来,所以被称为“撸串儿”。“撸达儿学”“撸达两年就会喽”指手儿不好边干边学,学中干干中学,反复揉搓、磨练。“撸”从手部动作转到口头输出,指训斥,比如:他让我好儿顿撸;挨儿顿撸。

“撸”也指打的绳结松开了,比如:绳儿扣儿撸喽。搬东西手滑叫“撸手”,比如:快来帮把手儿,我快撸儿手喽。也可用于处理事情,比如:这回这事儿你可撸儿手喽。螺丝因螺纹磨损滑丝了,称作“撸扣”。从钱款中扣留一部分,叫“撸俩儿钱儿”,如果全部截留,就是“钱都让他撸下喽”。

部分图片引自网络,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💫 相关推荐

从赶进度的权游最终季里,腾讯和HBO赚到了什么?
365bet365备用网站

从赶进度的权游最终季里,腾讯和HBO赚到了什么?

📅 07-22 👁️ 5142
梦幻西游2仙玉价格
365bet官网中文网

梦幻西游2仙玉价格

📅 08-23 👁️ 242
哈弗H6经典版落地价9.5万左右,配置齐全空间宽裕,值得购买?